火車給人們留下的情懷是深刻雋永的,有太多的語句和詩篇用來贊美奔騰的火車,但人們往往忽略了那些能為火車提供行駛環境的鐵路軌道系統—鋼軌、枕木、夾板、軌撐和道岔等等。
俗話說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沒有路,人類社會便無法前行進步,火車運輸也同樣如此。大地上那一節節鱗次櫛比的鋼軌,為火車鋪設出了四通八達的筆直大路。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,有一些鐵路鋼軌經歷了歲月的洗禮,上面是銹跡斑斑的,就連技術超前的高鐵軌道,也會發生生銹的情況。這不免讓人像丈二和尚一般摸不著頭腦,這樣容易生銹的鋼軌,難道不會有安全隱患嗎?為什么鋼軌不采用不銹鋼材質呢?
其實我們能想到的這些問題,
偉大的鐵道科學家們早就想到了,
之所以放棄不銹鋼而使用這種易生銹的鐵,
這里面其實有很大的學問。
今天小編聯系到了上海梓翔道軌的技術人員,讓他為大家解釋了這個疑問。
首先不銹鋼材料制成的軌道,雖然看起來會更加美觀,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銹鋼相對比較脆弱,它的硬度不夠,在列車運行時產生熱量和高壓等極端條件下就容易變形,不能保證列車的安全性,所以它是不能夠作為鐵軌的材料來使用的。大家在生活中就可以找一些不銹鋼制品,試著拿刀子在上面劃幾下就能發現很容易就出現劃痕,這就是因為不銹鋼的硬度低不耐磨,雖然它有防銹防腐蝕的優點,但對于鐵路運輸這種民生大計,是遠遠達不到合格標準的。
制造鐵軌所使用的特殊材料名叫高錳鋼,這種材料的含錳量和含碳量都比一般的鋼鐵制品多,這樣就保證了它有很高的硬性和韌性,且不會因為外界的種種因素而導致自身特性有所下降,能夠輕松面對火車在高速行駛的極端情況。我國鐵路已經有悠久的歷史,在軌道制造方面也是高手,雖然用高錳鋼制成的軌道不如不銹鋼美觀,在經歷歲月磨損和風雨洗禮后會導致生銹,但是它的內部結構還是完好無損的,而且它在受列車車輪的摩擦沖擊后,表面硬度會大幅度增強,所以這種高錳鋼就是鋼軌材料的不二之選。在安全實用面前,舍棄美觀好看是明智之舉!